墨彩描金是景德鎮陶瓷釉上裝飾的一種。墨彩描金瓷產生于清朝康熙中期,盛行于雍,乾兩代,由于工藝要求高,繪制墨彩描金瓷的畫師不僅要有細致和耐心,還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,更要有扎實的線描功底和繪畫綜合素質,愿意學習和運用這一技藝的藝人鳳毛鱗角,到了民國初期,墨彩技藝幾乎失傳。是夏忠勇的師傅——周湘甫讓這種幾近失傳的技藝得到再生。周湘浦最初制作紅珊彩(一種用油紅料代替粉彩畫法,燒一次后再描上赤金線描再燒一次),該產品當年走俏上海。1938年一個偶然機會,根據客商提供的照片要求,周湘浦經過潛心研究和不斷試驗,終于創作了獨具一格的墨彩描金,成為近現代陶瓷“墨彩描金創始人”。
墨彩描金作為一種裝飾手法運用于瓷畫上,在瓷繪界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。雖然只用紅、黑、金三種顏色,但其莊重、典雅的藝術特色是任何裝飾技法無法比擬的。然而墨彩描金到了當今這個陶瓷盛世,卻又在面臨又一次失傳的尷尬境地。當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,使得藝術品市場也浮躁起來,力圖“多、快、好、省”。陶瓷藝術不再是以作品的藝術價值,而是以榮譽稱號去判斷作品的價值。
而墨彩描金特點就是慢工出細活,既不能“多”也不能“快”,更不能“省”。作為墨彩描金的代表,夏忠勇10年來徘徊在省級大師的名稱上,他眾多弟子也早已是省級大師,甚至國家級大師,他沒有感到任何失落和痛苦。他感到痛心的是那些沒有“大師”頭銜的墨彩描金的徒子徒孫們,他們的作品藝術價值再高,他也無法和“大師”在價格上與之競爭;他們在他們的作品上花的時間再多,也抵不上大師們隨意地涂抹上幾筆,甚至他們生活都難以為繼。于是這些徒子徒孫們只能選擇去追隨“大師”的步履,“背叛”墨彩描金的師門。夏忠勇說,他不怪他的徒子徒孫,他們是順應時代,無可厚非。你不能在你的徒弟飯都混不上的時候,還要求他捧著你的“討飯缽”不放吧。所幸的是,夏忠勇自己是省級陶瓷藝術大師,每月拿著國家發給的退休工資,在衣食無憂的情況下,依然可以孤獨地堅持著墨彩描金的“苦行僧”的追求。
這不得不讓夏忠勇感到無奈和痛心。1959年,葉震嘉、程兆鑫分別被景德鎮市政府授予“陶瓷美術家”稱號。其時,他們臥病在家休養,那時的市長尹明親自簽字,并派人到他們倆人家中將證書親自頒發到他們手上,他們的藝術只要實至名歸,他們就會得到應有的榮譽,他們自己從未想到過。相比如今的大師評比,夏忠勇感慨頗多。如今的大師不僅要有“實力”(經濟實力),還要有“活力”(活動能力)。很多潛心創作的老藝術家反而只能望“大師”而興嘆。這種現象不能不說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產物。